欢迎您来到山东省教育基本建设学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转载
案例赏析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发布日期:2019-11-29 14:45:10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编的“新时代教育创新系列丛书”之《新时代高校优秀校园规划图集》《新时代高校优秀博物馆图集》正式出版发行!
       今日为您带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设计。
 
一、项目介绍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 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于2002年10月正式启用,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容纳2万名学生,以本科教育为主。
       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紫金港校区西区的规划和建设应秉承东区建设的“四化”理念,并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内涵,强调开展世界第一流研究及研究生培养的功能,与东区一起成为浙江大学的主校区,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中心。
 
二、项目亮点
功能布局

 
       西区与东区平行发展,方便资源共享。 
       西区规划以支持原东区规划为前提,采用由东向西平行发展的思路来布置功能组团,形成生活区、教学区滚动发展的模式,以利于整个校区形象的形成,避免留下前后规划的痕迹。同时也方便各功能块的资源共享。 
       生活区与学科群就近布置的模式,满足“社区型”组团的要求。 
       根据西区满足研究生教育的功能特点,将教学区分为一个公共平台组团、三个学科组团和一个医学中心组团,其中公共平台组团设置于东侧靠近东区的位置方便东西区共享,三个学院组团分散布置在主环道上,医学中心组团相对独立布置在西北角独立地块上,便于实现学校与城市的资源共享。生活服务区位于外围,延续东区生活区从东北角至西南角呈带状布置,减少与各个组团的交通距离。这种社会型研究组群的布局模式,不同于常规的教学区与生活区分别集中独立设置的方式,避免了由此而带来的学习教学、生活流线过长的缺点,更强调针对性,符合学科群建设的要求。
       以研究平台交叉中心为基础,组织学科群建筑空间。西区规划积极适应浙江大学今后校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新模式。研究平台成为学校科研办学的基本单元,各个学院以研究平台为核心形成学科群建筑,建立人才、信息、资源交流网络,为实施高水平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创造一流的硬件设施。
 
三、景观设计
       基地内水网发达,既有原生态的天然湿地,又有改造自然留下的人工痕迹;既有满足城市泄洪和通航需求的河道,又有无关紧要的水塘。通过对现状的仔细分析,我们确立了保护与适度改造的生态规划原则:以水面为中心的规划指导思想,降低建筑密度,扩展绿地面积。用充满灵气的线型水带将整个校园与各个功能区块串联沟通,变单纯的景观绿地为融“绿”于校园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充分发挥环境对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打破封闭的校园界线,导入城市尺度,与社会共享绿色。在建成后的校园,水将呈现出原来的面貌,植被丰富,优美的湿地被保护下来,成为校园中绿色的风景线。人工鱼塘、局部的水面等会根据规划要求被加以改造,以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空间结构

       “多核共享”的校园特征,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尺度
       传统的大学校园规模特征是建筑组群的规划布置围绕一个主体建筑或共享区域而展开,但作为总用地面积达到400公顷(东区和西区合计)的超大校园,这样的模式会造成校园尺度失常、空间层次单薄及交通环路距离过长等诸多缺陷。在西区的设计中结合建筑与环境设置了多个区域核心,与东区的核心互为呼应,形成“多核共享”的校园特征,保证东区向西区发展的自然性及整个东西区规划布局的均衡感,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尺度。 
       “群组分成”的组团布置,营造“建筑长在绿化中”的形态 
       西区地块被众多的河道分割成若干块“岛”,本着对环境改造最小化的原则,结合社区型建筑组群的使用特征,利用“岛”形成各个功能区块,在使用功能上满足每一功能区块至少有一边与校园主要干道相连。各个区块之间除以自然的河道作为分界线外,还每边留有至少50m以上的绿化空间。保证每组建筑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20m以上。在外观上营造出“建筑生长在绿化中”的形态。 
        “中心辐射”的建筑布局,寻求各种资源的和谐统一
       每一建筑群均围绕各自中心来展开布置,外围建筑呈辐射状融入到绿化景观之中,利用建筑的围合形成多点渗透的共享平台,提供休息、交流、观景的场所。创造一种教育资源共享在内,环境资源共享在外,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五、规划理念
       采用“多心复环”的规划思路,解决超大型校园的教学、科研、生活等功能要求和交通问题,营造尺度宜人的校园空间。
       秉承东区“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规划理念,尤其对“大学园林”的内涵作拓展延伸,进一步反映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充分保护利用基地内的原生湿地,体现江南水乡的环境特色。完成由东区向西区发展的自然过渡,构筑东西区一体化的生态校园环境。 
       针对西区以研究型教学为基本运作的功能特点,探索适应学科组群发展的组团型规划及建筑模式。
       1、尺度——建筑的尺度
       不同于不断生长更新的老校园,机械的一次性规划控制下新校区中建筑和空间的尺度通常会过于偏大且单一乏味。通过在中心区研究平台中引入低层高密度的小尺度建筑,通过灵活的组织围合,增加了校园建筑和空间的尺度层级,并与学院建筑的常规尺度、中心景观湖面的大尺度形成对比,揉化了中心区景观的边界。
       2、尺度——空间的尺度
       根据东区空间尺度太大,步行距离太远的弊端,此次西区规划中充分注重了校园空间尺度的划分。减小道路宽度,增加道路密度,提高校区内的通行效率,弥补东区的不足之处。
       3、规划理念——核心 CORE
       通常校园空间形态主要有围合型(核心型)、长院型(线性)、鱼脊型等几种,简单的将其放大必会超出其合适的应用尺度,因此需引入多层级的复合结构。针对西区研究型的模式和东西区超大的校园尺度,此次规划中采取了“多核共享”的空间规划模式,各个组团自成核心,在组团级结构上由内部各个建筑和庭院围绕核心空间布置,形成内聚型的组团空间结构。多个组团共同围合成校园核心。
       4、规划理念——组团 GROUP
       紫金港西区其规划结构体现为由若干组“聚落”型教学组团结构为核心的多中心结构,通过校级道路的合理设置,使这些“聚落”组团有机地坐落在连续开敞的自然环境中。每个组团自成体系,包含相对完整的教学和研究功能,并与生活服务区联系便捷,以实现大尺度校园内合理的学生活动半径。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校级道路连接,通过绿地和水系分隔。
       5、 规划理念——院落 COURTYARD
       无论是中国传统书院还是欧美大学的“方院”,都通过建筑的围合创造适合思考的场所。
       我们在规划中强调以院落来组织建筑群体,通过建筑相似性的围合营造相对封闭的内聚性教学和研究空间,使校园建筑回归传统的“书院”形态,创造富含大学求学精神的校园,并通过对传统空间的传承、对传统形式的建构、对传统文化的植入来反映传统文化。亦可避免东区校园空间过大过空旷、校园气氛相对不足的弊端。
       6、院落——书院式布局
       学院区采取方正、理性的庭院式布局,别具书院氛围。大庭院使内外空间平等:校园建筑回归“书院”使人们对学校有更多的认同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见从古至今,读书的地方都是相对独立的场所,符合人们的学习习惯。
       7、院落——村落式布局
       公共研究平台区采用自然村落式布局和内部中心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网格
       8、网络
       通过隐含的网格化的规划控制下,又有适当的突破,使校园内建筑、道路和空间均处于统一的逻辑控制中,和谐而不呆板。
       9、生长的校园
       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的校园才是常具生命力的校园。通过总体布局上精心处理的留白,使校园留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建筑具有灵活性和弹性。
 
六、项目使用情况
       紫金港西区于2010年10月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在此基础上于2012 年进行了局部调整,此后校区建设以各个组团为单元逐步推进。截至2019年年中,求是书院大讲堂、农科教大楼、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核农所、人文社科院系大楼、学生生活西组团等已竣工,另有理科院系大楼、工科组团、管理学院、留学生中心等接近完工状态,至此西区的大部分功能组团都已经完成,预计于2019年秋季开始投入使用。校区整体预计将于2021年年底全部完工,届时将与现有的紫金港东区合为一个5000多亩的校园,成为浙江大学的主校区,“求是”优良学风在这里生根发芽。 
       西区建设基本维持了原概念规划中“多心复环”的结构,并继承了紫金港东区“大学园林”的内涵,实现由东区向西区发展的自然过渡,构筑东、西区一体化的生态校园环境,并针对超大型校园中以研究型教学为基本运作的功能特点,以适应学科组群发展的组团型规划及建筑模式做了探索。

设计单位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